郭长刚主编:《全球学评论》第一卷

创建时间:  2016-05-17     浏览次数:


基本信息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第1版 (2012年10月1日)

  • 外文书名: Global Studies Review

  • 平装: 257页

  • 语种: 简体中文

  • 开本: 32

  • ISBN: 710009447X, 9787100094474

  • 条形码: 9787100094474

  • 商品尺寸: 22.6 x 14.6 x 1.8 cm

  • 商品重量: 399 g

  • 品牌: 商务印书馆

编辑推荐

全球学是以全球化的客观进程以及人们对全球化的主观认识为研究对象,既关注全球化的现实进程,也关注人们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全球意识。《全球学评论(第一卷)》共收入来自世界各国有关全球学的论文十五篇,为读者了解全球学及其动态提供了参考。

作者简介

郭长刚,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上海大学全球学研究中心主任、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研究生部主任(兼)。曾赴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分校宗教学系访学。是美国国务院富布莱特访问学者、中国世界古代史学会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上海市世界史学会理事、上海市宗教学会理事、美国学会理事。曾出版《全球化、价值观与多元主义:全球化时代宗教、信仰与文化变迁研究》(主编)、《失落的文明:古罗马》等著译作4部,发表论文30余篇,承担有国家社科基金(《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的话语权问题:以政教关系为中心》)等科研项目5项。
主要研究领域为:全球化与宗教多元主义、西方社会文化史。

目录

发刊词
什么是全球学
全球学的综合视角
描述性与规范性:研究“全球化”的两种路径及其表现
宗教与民族团结
全球伦理在中国的走向与前景
犹太人、世俗主义与后教派时代
犹太世俗主义
巨型教会——阿根廷全球宗教机构的新形式
当代乌克兰的宗教多样性:新兴宗教运动视角
斯洛伐克的新兴宗教运动——社会反应
宗教、文化与全球化——罗兰·罗伯逊的宗教社会学理论研究
基督教神学多元论模式批评——以日本宗教与伊斯兰教为中心
宗教多元主义的逻辑与印度文化
遏制激进保守主义的浪潮——后苏哈托时期印度尼西亚自由进步伊
斯兰的话语与行动
埃及的“伊斯兰一世俗”混合管理模式
附录一 第4届国际全球学合作团队年会暨首届中国全球学论坛综述
附录二 全球治理变革与全球学学科的构建
编后语

文摘

版权页:

 

种族开始限定民族身份,比如说在美国,我们开始使用印第安美国人、意大利裔美国人、亚裔美国人或墨西哥裔美国人等说法。此外,巴斯克、车臣等亚民族身份开始挑战西班牙和俄罗斯的单一身份。同时,非洲裔加勒比人和西班牙裔用来描述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的跨国、跨地区的文化群体。
双重公民身份的兴起标志着形势进入了新状态。18世纪,伴随民主革命和现代国家的形成,现代意义的公民身份概念得到广泛使用。两百年来,人们关注民族忠诚、服兵役和纳税等事务,意味着公民身份被当作唯一身份。一般而言,双重公民身份并不合法,甚至产生这种念头都被视作一种背叛。一些国家的法律仍然禁止双重公民身份。然而,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和其他国家通过法律允许公民获得双重公民身份,唯一公民身份的观念开始改变。自那时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允许双重公民身份和多重公民身份,拥有多个公民身份不再像过去那样被认为难以置信(Ong,1999:32)。最近,随着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的超速发展,新的跨国组织和超国家实体如联合国、欧盟、非洲联盟等开始签发护照。这些超国家实体进一步威胁和动摇了单一民族身份(民族身份已经自下而上被大幅削弱)。
我们可以从更大的历史进程理解民族身份的不稳定性。纵观历史,身份的新形式和规模已经替代旧的身份形式。两千年前,雅典人面临希腊人身份的威胁,然而如今希腊人可能面临着更大的欧盟身份的威胁。但是历史显示,身份的新层次不一定替代旧的身份形式,我可以属于我的社区、我的乡镇、某个州或某个国家和地区,我们为什么觉得一定要放弃自己的民族身份才能成为世界公民呢?






上一条:郭长刚、刘义编:《土耳其发展报告(2014)》



郭长刚主编:《全球学评论》第一卷

创建时间:  2016-05-17     浏览次数:


基本信息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第1版 (2012年10月1日)

  • 外文书名: Global Studies Review

  • 平装: 257页

  • 语种: 简体中文

  • 开本: 32

  • ISBN: 710009447X, 9787100094474

  • 条形码: 9787100094474

  • 商品尺寸: 22.6 x 14.6 x 1.8 cm

  • 商品重量: 399 g

  • 品牌: 商务印书馆

编辑推荐

全球学是以全球化的客观进程以及人们对全球化的主观认识为研究对象,既关注全球化的现实进程,也关注人们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全球意识。《全球学评论(第一卷)》共收入来自世界各国有关全球学的论文十五篇,为读者了解全球学及其动态提供了参考。

作者简介

郭长刚,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上海大学全球学研究中心主任、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研究生部主任(兼)。曾赴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分校宗教学系访学。是美国国务院富布莱特访问学者、中国世界古代史学会理事、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上海市世界史学会理事、上海市宗教学会理事、美国学会理事。曾出版《全球化、价值观与多元主义:全球化时代宗教、信仰与文化变迁研究》(主编)、《失落的文明:古罗马》等著译作4部,发表论文30余篇,承担有国家社科基金(《当代中国宗教研究的话语权问题:以政教关系为中心》)等科研项目5项。
主要研究领域为:全球化与宗教多元主义、西方社会文化史。

目录

发刊词
什么是全球学
全球学的综合视角
描述性与规范性:研究“全球化”的两种路径及其表现
宗教与民族团结
全球伦理在中国的走向与前景
犹太人、世俗主义与后教派时代
犹太世俗主义
巨型教会——阿根廷全球宗教机构的新形式
当代乌克兰的宗教多样性:新兴宗教运动视角
斯洛伐克的新兴宗教运动——社会反应
宗教、文化与全球化——罗兰·罗伯逊的宗教社会学理论研究
基督教神学多元论模式批评——以日本宗教与伊斯兰教为中心
宗教多元主义的逻辑与印度文化
遏制激进保守主义的浪潮——后苏哈托时期印度尼西亚自由进步伊
斯兰的话语与行动
埃及的“伊斯兰一世俗”混合管理模式
附录一 第4届国际全球学合作团队年会暨首届中国全球学论坛综述
附录二 全球治理变革与全球学学科的构建
编后语

文摘

版权页:

 

种族开始限定民族身份,比如说在美国,我们开始使用印第安美国人、意大利裔美国人、亚裔美国人或墨西哥裔美国人等说法。此外,巴斯克、车臣等亚民族身份开始挑战西班牙和俄罗斯的单一身份。同时,非洲裔加勒比人和西班牙裔用来描述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的跨国、跨地区的文化群体。
双重公民身份的兴起标志着形势进入了新状态。18世纪,伴随民主革命和现代国家的形成,现代意义的公民身份概念得到广泛使用。两百年来,人们关注民族忠诚、服兵役和纳税等事务,意味着公民身份被当作唯一身份。一般而言,双重公民身份并不合法,甚至产生这种念头都被视作一种背叛。一些国家的法律仍然禁止双重公民身份。然而,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和其他国家通过法律允许公民获得双重公民身份,唯一公民身份的观念开始改变。自那时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允许双重公民身份和多重公民身份,拥有多个公民身份不再像过去那样被认为难以置信(Ong,1999:32)。最近,随着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的超速发展,新的跨国组织和超国家实体如联合国、欧盟、非洲联盟等开始签发护照。这些超国家实体进一步威胁和动摇了单一民族身份(民族身份已经自下而上被大幅削弱)。
我们可以从更大的历史进程理解民族身份的不稳定性。纵观历史,身份的新形式和规模已经替代旧的身份形式。两千年前,雅典人面临希腊人身份的威胁,然而如今希腊人可能面临着更大的欧盟身份的威胁。但是历史显示,身份的新层次不一定替代旧的身份形式,我可以属于我的社区、我的乡镇、某个州或某个国家和地区,我们为什么觉得一定要放弃自己的民族身份才能成为世界公民呢?






上一条:郭长刚、刘义编:《土耳其发展报告(2014)》